Yi's Blog

思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朋友圈的"误用"

偶尔尝试在朋友圈里写一点自己的看法,但是发现无论如何努力,也写不出合适的内容。几番尝试之后,我发觉除了我写得比较烂以外,可能还和朋友圈的点赞设计有关。

朋友圈里的点赞无法回复,用起来没有心理负担,所以我们欢快地点赞,在发布了几张照片之后,也期待别人的点赞。点赞即是夸奖,为了得到夸奖才发朋友圈,这一切才看起来顺理成章。

在朋友圈发表个人看法实在是朋友圈的”误用”。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怎么叫人夸奖你呢?发的人辛苦,看的人尴尬,怎么写,写什么都是白搭。

读《独生》

为人母必是世间最让人忧伤却又最让人满怀希冀的事情了,一旦爱了,便永不停息。李翊云,《千年敬祈》。

书是我以前下的,非虚构。最近看到,捡来起,一周读完。于我,书很好读,因为以下两点:

其一,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果”,我渴望阅读关于独生政策严肃认真的讨论。无奈在独生政策的施行过程中,有许多不可言说的禁忌,致使中文世界缺少相关的讨论。本书满足了我关于这方面阅读的需要。

其二,政策实行久,范围广,注定其可供讨论的范围之大,我对作者从什么角度探讨这个宏大的话题充满好奇。作者方凤美,是《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书中所写内容以采访过程为主,多是生活细节,记述了若干中外家庭(包括作者自己)在独生政策下的曲折命运。通过这些采访,讨论独生政策对于当代中国家庭,一些外国领养家庭,乃至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作者先讲采访,再就事论事,得出些个结论,言之有物,一点也不枯燥。

原文为英文,中译版可在作者的网站无偿下载:下载链接

2017 年终总结

新年伊始,总结一下过去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也算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开始工作以后,每年的生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2017 年也不例外。这一年最大的主题就是适应湾区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 macOS 软件列表(2017 年)

因为课业需要,老婆需要在笔记本上写代码。13 寸 MacBook Pro 写代码实在是不太方便,我就把 15 寸的笔记本换给她用。

13 寸这个笔记本的硬盘只有 128 GB,没有办法把我原来的备份直接导进去,想想原来电脑里有好多软件也不太使用了,备份也留了几份了,索性就抹盘重新安装了一下系统。

安装常用的软件时,回头看三年前总结的 软件列表,发觉许多软件已经不再使用了,这里就更新记录一下。

苹果想象中的未来:使用 iPad Pro 工作

ipad-pro-0

从刚刚发布的 iOS 11 和 iPad Pro 10.5 寸版不难看出,苹果不愿让 iPad 沦为娱乐终端,而是期待通过软件和硬件上的提升,使其取代 MacBook,最终成为大多数创意人群唯一需要的工作终端。

因为公司提供笔记本以及最近较少进行 Side Project 的原因,我越来越少使用 2012 年买的 15 寸 Macbook Pro Retina,使用目的也从最初的工作主力机到今天偶尔拿出来写写字,刷刷剧。iPad Pro 加上 iOS 11 刚好可以满足我最近的个人需求,所以就入手了一台新的的 iPad Pro,体验了一下苹果对于未来工作设备的想象。

两个“我”

North Park

对我而言,写作是一件挺难的事。问题出在我这壳里住了两个“我”:一个站着说话,一个坐着写字。

我也不怎么写字,所以多是站着和人说话那个“我”在外活动。他假装自己开朗大方,喜好交际,实际内心畏手畏脚,胆小懦弱,迫不得已时,才战战兢兢挪动自己的“三寸金莲”。

极其偶尔,坐着写字的“我”才出来活动。由于长久也不占据这躯壳,他一出现就浑身都不自在,东打西撞,好不容易才能坐个稳当。待他坐了稳当,提了笔刚写了两句,说话那个就开始不安分了,东指指,西点点,这句太官样文章,那句狗屁伟光正地批评了起来。写字的许久不出来,对自己要写的东西也没什么信心,听了批评,一时心里也没有主见,写一句删一句,都是听了说话的摆布。

就这么删删改改几个小时,躯壳也累了,写字的疲了,低头一看,纸上满篇满页,勾勾画画,甚是好看,细细读来,却是空空如也。根毛没写,再加上不愿受说话的冷嘲热讽,写字的心猿意马,不情愿的放下笔,郁郁地走了。

说话的指挥了半天,批评得也累了,撂了膀子躺在地上,直直地睡去。留下的只有被折腾累了的躯壳傻傻坐在椅子上,没人说话,更没人指挥他找些吃的填饱肚子。

- EOF -

年终的胡言乱语

IMG_5033

窗外阳光明媚,内心几多焦灼。

距离上篇博客的更新已经过去了半年之多,之所以没有持续的更新,除了懒惰之外,还因为生活发生了诸多变化:上半年离开了生活了三年的北京,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下半年来到了上海,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与工作相比,在计算所求学的三年过得并不轻松。读研后期的科研任务和工作之后的任务不同,没有一个明确完成的标准,整个过程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反思和修改。做好科研工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长期的努力,不会因为你熬了几个晚上,或者勤奋上几周就会有明显的结果。而我在开始研究生生活之前就做好了要为找个好工作而努力奋斗的准备,并没有沉下心全身心的完成科研工作,因此离开计算所时,我并没有带着很多留恋的情绪,与之相反,更多是松了一口气。

除了科研上的压力,在读研期间我感受到最多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整个读研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沉浸在时间的催促中,努力地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留在哪个城市,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这种使命感,因为年龄的原因,与本科时相比来得更加强烈,强烈到让人无暇顾及旁人的感受。在读研期间,你能看到许多同学的身影,但是却很难坐下来闲聊和相处。这种若即若离的相识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连接的脆弱,这个时代好像已经不再有什么肝胆相照,两肋插刀之类的故事,到处都是岌岌可危,自顾不暇。

当然,研究生生活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譬如说在找工作时实验室的同学共同讨论题目时的自由,在一次次提心吊胆的考验结束时偶有的欢愉,在酣畅淋漓的运动之后瘫坐在宿舍里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

7 月底来到上海时,天气闷热难耐。在曝晒的阳光下,穿梭于陆家嘴周围不几天就把我晒得黝黑。最后租到的房子虽然有点贵,但是到公司只要步行上班,还挺方便的。

我不善于融入新的环境,每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总要花上几个月才会适应。

希望一切安好。

- EOF -

《文明 5》科技树

去年大概玩了十多个小时的《文明 5》,很喜欢其中丰富的游戏内容,特别是对于科技树的设定,觉得光知道这些科技的名字和发展顺序就是很有趣的事情。